企業ESG

外送平台是承攬或雇傭?或是新型態工作?

國慶連假發生兩起餐點外送員機車事故身亡,令人痛心。常被媒體與科技界美化的外送平台「零工經濟」(Gig Economy),再度反映數位時代市場迅速變化所衍生的重大問題,值得社會正視。

國內兩家知名外送平台陸續傳出悲劇,兩位遭遇不幸的外送員皆為二十多歲的青年,在此秋高氣爽的國慶假期,兩個破碎的家庭瞬間籠罩愁雲。事發之後,平台業者表示因與外送員為「承攬」關係,不必投勞健保,外送員若發生事故,也完全沒有職災給付。也就是說平台業者並不負責保障幫他們提供外送服務、支撐他們商業模式基礎的合作夥伴;外送員如果欠缺投保意識、沒有主動投保,工作風險毫無保障。

換句話說,這些光鮮亮麗、資本雄厚的平台業者,與外送員之間只有法律關係,沒有道義關係。一旦出了事甚至送了命,平台業者一句「承攬關係」就可以繞過去?當然許多人可以說,工作合作關係是成年人之間的兩廂情願,沒人有辦法強迫外送員從事此業,外送員如果擔心或者在乎,大可不要做,反正從媒體炒作、公關行銷與口耳相傳的實例可見,所謂「宅經濟」市場看好,還有許多人準備加入外送員的大軍一起賺快錢。從一張網路廣傳的北一女照片可見一斑,在午餐時段,校門口充滿了粉紅色制服的外送員等著送餐給學生,其盛況令人瞠目。

然而主流媒體疏於關注的是,由於平台有限、市場競爭加上外送員的激增,許多有經驗的外送員收入節節下滑、幾乎腰斬,如果要維持正常家用,外送員幾乎必須超時飆車工作。

據悉,台灣UberEats平台曾經調整外送計酬制度,導致單趟外送收入下跌,外送員為彌補原有收入水準,必須大量接單才能達標領取額外獎金,甚至傳有連續飆車工作超過十小時,才能維持。此等變相壓榨的現象,已引起外送員與輿論之不滿與熱議。為維持基本收入,外送員不再是自由接單,也不只是全職上班,而是在危險的大街小巷超速超時加班。

此外有foodpanda外送員公開受訪表示,外傳外送員月薪十萬的薪資條曝光,此收入絕非常態,若要達到這樣的數額,必須要大量飆車外送,停個紅燈都要計較,幾乎是拿命來換。

另一方面,若從平台業者角度來看,如果因為這些不幸事故,讓外送被定位為「高風險行業」,甚至連行業都不是,將遑論成為吸引更多新血加入的「新興行業」;如果因為制度保障不足,導致外送員必須超時飆車以累積微薄的血汗錢。這些難道是外送平台這種所謂數位科技新產業所期待的「社會形象」嗎?

據悉,為關注外送平台崛起,近期有媒體連續探討外送員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與職業安全問題,甚至影響勞動部於10月初發布「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要求平台業者進行10點風險評估,包括遭遇強風大雨、道路受損等高風險必須停止外送。但整體而言尚需努力,不僅勞動關係仍待釐清,外送員的權益與基本收入,以及平台經營成本,甚至涉及外商營運規範等等,問題重重。

行文此刻,正好傳出即時新聞,勞動部北區職安中心今天(10月14日)會同台北市政府勞檢處,針對foodpanda、UberEats進行專案勞檢,發現業者皆要求外送員穿著制服、使用制式保溫箱、規定把公司logo貼於車廂,認定業者與外送員具有「組織從屬性」,符合「雇傭關係」,業者須遵勞基法規定,提供外送員勞健保、職災給付等。業者恐怕是「假承攬、真雇傭」。

新聞一出,也有法律專家隨即認為勞動部火速認定此雇傭關係,是非常政治化的「認定」,爾後會造成糾紛,並且勢必影響外送員薪酬;此外,也有專家認為外送平台基本上是利用規避勞基法來「套利」,如果成為雇傭關係,公司跟員工都賺不到錢。總之,此問題之複雜,不是立刻可以解決的。

本文重點並非咎責,而是為國慶假期這兩樁不必要的悲劇感到不忍,期能再度凸顯問題,拋磚引玉,讓社會對於數位科技發展所衍生的新型態經濟,能夠以更為嚴謹的態度來檢視,並且預見與防杜可能的嚴重社會問題,而非一窩蜂地歌頌數位商業模式之創新與機巧。

衷心期待兩樁外送車禍悲劇能使我們社會重視外送員工作權益,使其能夠安心工作,保障基本權益,改善過勞亂象,讓外送平台、餐飲業者、外送員三方合作機制更為健全,則是共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