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松崎時夫專訪】日本AI手術機器人與產業分析

松崎醫師畢業於日本神戶大學醫學院並有該校之醫學博士學位,在完成骨科醫師訓練後到美國加州進行生醫工程研究,曾在聖地牙哥著名的Scripps公司進行三年之研究,其後回到東京大學擔任生物設計計畫(Japan Biodesign Program)之研究員。目前在東京經營私人診所,並同時持續協助東京大學之生醫工程研究。此次AI法律評論網邀請松崎博士來台發表AI手術機器人之主題演講,並針對日本之AI醫療發展趨勢進行一次獨家專訪。


AILI
日本在機器人領域技術領先世界,是否與日本社會普遍較接受與機器人共同生活之觀念有關聯?是怎樣的文化或宗教因素產生此種社會環境?此種社會環境是否對於日本發展機器人產生有利條件?

松崎醫師
日本很早就有機關人偶(Karakuri)的製作傳統,這是一種內藏機關會動的人形玩偶,最早可追朔到距今一千四百年前就有。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漫畫以及哆啦A夢都讓日本人對機器人抱持友善的態度,因為都是正面的形象,不像西方社會對機器人的印象都是毀滅性的居多。而日本的宗教傳統也是有利於機器文化普及,因為神道教相信萬物有靈論,因此對於任何事物包括機器人都容易想像其具有靈魂或靈性。而由於日本的汽車與自動化技術特別好,因此對於機器製作也特別擅長。

因此總體來說日本在文化傳統與宗教傳統以及工業技術上都很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目前日本也有類似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生產公司,例如東京工業大學投資創立的Riverfield公司,正在進行輔助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試驗。另外,川崎重工與血液設備大廠Sysmex也合資設立Medicaroid公司,就是看準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專利在2020年將屆期,後進廠商將有機會進入市場。

AILI
日本政府提出AI醫院之政策,能否說明此政策的背景及您對此政策的評估。

松崎醫師
日本政府打算投資一億日圓在2022年完成設立十所AI醫院,其理想是醫師在問診時可以不用動手打電腦,只要專心與病患溝通,電腦就會自動記錄,並且電腦會主動提供診斷相關資訊與建議。雖然診斷決策者仍是醫師,但幾乎全部都是由電腦完成的。這個政策並不會成為關鍵因素,因為任何醫院都可採用設備達到此功能,並不需要政府補助特定醫院去完成,且目前法律已經允許遠距醫療,因此醫院會自行採購相關資訊設備。目前日本主要的問題是因為高齡社會導致病患人數日益增加,尤其是住院需求的病患,而日本醫師人數將會明顯不足,AI醫院的主要目標就是減少年老病患住院之需求。

目前日本發展AI醫院的主要困難是資料科學家之人數不足,因此醫院必須與AI公司合作才能做到,即使大學醫院也是如此。但日本和台灣的優勢是醫療資訊相當完整,因此政府可以善用醫療資料進行AI演算法開發。關鍵是必須進行資料之結構化以及標註,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日本的鄉村地區很多診所仍是以手寫方式記錄病歷,因此這些病歷資料難以彙整加以研究。

醫療資料用以開發演算法的另一項困難就是病歷紀錄的形式缺乏一致化,在美國也是類似情況,例如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指引只有十多種,但從病歷資料研究發現有上千種的治療模式,這主要是因為記載上的不一致,以及醫師沒有完全遵照臨床指引。未來可能要運用區塊鏈技術以確保病歷記載之正確性與一致性,但這方面技術還在發展中。

AILI
您個人在日本及美國都有工作經驗,能否比較兩地的創新網絡與創投文化差異性。

松崎醫師
日本和美國或中國最大的差別在於預算投入金額,去年(2018)日本投入在AI領域的預算是七億美金,美國則是五十億美金,中國是四十五億美金。日本可能在機器人領域進步,但在資料與軟體領域則顯然落後。而在人力資源方面,電腦相關人才明顯缺乏,全日本著名的AI學者可能才兩三位。這是因為十年前日本缺乏對AI科技的重視,直到美國已經將AI科技發展成熟,日本才開始追趕,這是日本科技政策的特點,就是追隨美國技術,此所以技術人才遠遠落後歐美國家。目前日本政府積極投資在中小學教育的電腦技能,但近期內人才問題無法解決。

另一方面,手術機器人領域日本也受限於專利佈局落後,美國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擁有兩百多項專利,此造成日本無法發展手術機器人。但近幾年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專利將陸續到期,因此日本廠商看到可介入此市場的機會。但日本企業的專利佈局策略向來不高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s細胞的專利問題,日本雖然最早研發出ips細胞,但相關專利卻是由美國公司所擁有。因此日本公司在專利佈局方面仍需要再提升。

在手術機器人方面,Google擁有許多專利,他們現在雖然不行使專利權,但終有一天他們會行使這些專利來阻止其他公司生產手術機器人等產品。

在文化層面,日本與美國也有很大差異。日本的醫師界比較不具有醫療創新的精神,尤其資深醫師往往只關注在臨床治療工作。雖然日本和美國的醫師都很忙碌,但美國的醫師有比較好的系統性支援,讓他們可兼顧臨床工作與研究興趣。例如他們有醫療助手可協助臨床工作,醫師可以減少臨床上的繁瑣工作,有時間做好研究。而且在美國矽谷,醫師很容易有機會與工程師合作,這方面日本較為不足。因此我才會創辦公司,希望促成醫師界與科學界更多合作。

AILI
台灣和日本有很綿密的產業網絡關係,您認為在AI科技,尤其是醫療技術領域是否有哪些合作可能性

松崎醫師
日本在醫療器材的製造上並不具有優勢,日本公司多半擅長生產高品質零件,提供給歐美廠商在製造上使用,但不擅長自己將產品製作完成。因此就這方面日本與台灣可以互補合作,因為台灣廠商擅長組裝製造。未來應該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攝於「人工智慧醫療與法律創新國際研討會」